齐白石作品(资料图)
齐白石:出淤不染彰节操
文|袁刚毅
去年适逢书画大师齐白石160周年诞辰。齐白石固以画虾名世,更以荷花流芳,他老先生终其一生画得最多的植物是荷花。
许 是荷花孤傲不染的花品与己心性契合之故,齐白石半百之年在一本《荷花》册页中乃特别题句:“出污泥而不染,余与张五皆足与此花流匹也。齐大并记。”花甲之年定居北京仍情牵故乡,在《四季图》之一“夏荷”题句:“人生能约几黄昏,往梦追思尚断魂。五里新荷田上路,百梅祠到杏花村。”将思乡之情融化于碧波千顷的荷塘。晚岁亦有短句:“老年心肠,不厌荷香。”可见其一生对荷花情有独钟。
齐白石终其一生究竟画了多少荷花,难以计数。1951年《荷花》立轴(2010年秋拍,2352万元成交)可谓登峰造极之作。两朵红荷以浓艳色彩挥就,数道浓墨荷杆挺立,荷花精力之饱满,生命力之充沛跃然纸上。关于此画,张仃先生回忆:“辛卯元旦,可染约我同去给老人拜年……老人凝神片刻,提笔落墨如锥画沙,数尺长线缓缓而出,互相参差。”
面对自己的弟子,兼逢元旦吉日,于此心境,白石老人自然要施展出平生手段“放笔直干”。此作最精彩莫如长线荷杆,尤其是枯杆,上下贯通,疏密有致,增加观照纵深;荷叶则以赭石绘成,占据了画面近一半的空间,稳定画面效果;此外,两朵红荷近乎油画手段以浓艳胭脂挥就,灿然绽放、红艳欲滴,极有质感和层次,在红黑、浓淡、干湿的对比变化中产生强烈视觉冲击,使得画作充满动感,散发出勃然生机。
齐白石何以能卓然成家而为世界文化名人,固然离不开长时间的苦练和独创性的探索,且与其砥砺士节、涵蕴浩气的情怀也不无关系。他的作品是一流的,爱国主义情感同样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和创作始终。
“七七事变”以后,白石老人眼看山河破碎,遍地狼烟,于是闭门家居,于门扉贴上两纸告白,拒绝卖画给日本人和汉奸。虽只寥寥数语,然“三军可夺帅,匹夫不可夺志”的凛然正气跃然纸上。齐白石自况“诗第一”,把诗的成就列于书画印之上。其诗有泥土气,以拙真见长,总体而言就是朴素自然,至情流露,天真妙谛,雅俗共赏。齐白石诗除了怀念慈亲、忆往生活和论艺以外,讽喻也是一大主题。有题不倒翁诗三首云:“能供儿戏此翁乖,打倒休扶快起来。头上齐眉纱帽黑,虽无肝胆有官阶!”“乌纱白扇俨然官,不倒原来泥半团。将汝忽然来打破,通身何处有心肝。”“秋扇摇摇两面白,官袍楚楚通身黑。笑君不肯打倒来,自信心中无点墨。”把当时那些首鼠两端、摇来摆去、毫无良心可言的官儿们骂了个体无完肤。在日本侵略者投降前一年,他画了一幅螃蟹,题诗云:“处处草泥乡,行到何方好?往岁见君多,今岁见君少。”隐讽日寇横行终有尽时,末日即将来临。
展开全文
对于世间种种不合情理之态,白石老人深恶痛绝;对于家国,却无限热爱,吟赋不吝笔墨,赤子情怀流露无遗。在日寇占据北平时期,有《重到陶然亭望西山》词云:“城郭并非鹤语,菰蒲无际烟浮;西山犹在不须愁,自有太平时候。”正因为对国家爱之深,情之切,故而他祈望祖国经历苦难后终有太平盛世之日。待日寇投降,旋即有诗云:“莫道长年亦多难,太平看到眼中来!”彼时虽是八十有一的老翁,仍将家国萦系于怀。
且回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伊始,齐白石经陈师曾之劝变通画法,将中国画工笔草虫和写意花卉相结合,把原不相类属的纯红,配以鲜活墨色,遂成强烈对比,互相衬托下,产生一种朴质、爽朗的感觉,即“红花墨叶”一派,乃为中国文人画着色之首创,手法十分大胆,令观者心驰神往。
以往根本不能调和的红黑二色,岂知被齐白石混搭到一块后却起到活泼又真实的奇效,故其与八大山人冷寂之荷不同,笔下一扫荒寒之气,皆挺拔奔放,清健烂漫,仿佛能闻到泥土与荷叶混合的清香。
与其说齐白石喜擅画荷是想借此表达胸襟和对君子人格的憧憬,毋宁说是他洁身自好,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的自我写照。白石老人用笔下的荷花解释、规范自己的行止,从而表达对艺术、人生和世界的看法。
作者简介
袁刚毅,湖南双峰县人,毕业于湘潭大学,湖南省作协会员,湘潭市雨湖区作协副主席。偏好文史,有若干文化散文、随笔散见于各地报刊杂志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